当你的孩子拿杯子装水时,你总是忍不住要提醒他:“不要打翻了!”大人老觉得“不提醒孩子,他很容易把东西打翻”,不是水洒了一地,就是把杯子打碎在地上。真的是这样吗?大人的千叮咛万嘱咐,不断耳提面命的结果,孩子还是水打翻了,经常打破茶杯。这是为什么呢?
-
第一课、不要给孩子负面的心里暗示
当你的孩子拿杯子装水时,你总是忍不住要提醒他:“不要打翻了!” 大人老觉得“不提醒孩子,他很容易把东西打翻”,不是水洒了一地,就是把杯子打碎在地上。真的是这样吗?大人的千叮咛万嘱咐,不断耳提面命的结果,孩子还是水打翻了,经常打破茶杯。 为什么呢?其实并不难理解。只要你说:“请不要想象柠檬,酸酸的,汁很多哦。” 于是在你的脑海里,马上会出现能酸倒牙的柠檬,不由自主的口中会分泌唾液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家长提醒孩子“不要打翻了”,孩子反而会想象出打翻之后的情景,肯定会是因为手不稳,以及自己受到责备和家长怒骂的情景,这就是心里暗示。 孩子本来没想打翻杯子,但是因为你的提醒,突然变得很紧张,手一抖,很可能水也洒了,杯子也打了。 提醒其实形成了负面的心里暗示。“可能会打翻”的联想,引导想像走向事实。即使你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咛,完全徒劳无功。其他类似的状况如下: “不可以吵闹”“不要跑!”“不要玩火!” 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吵闹、暴冲奔跑、靠近危险场所的画面?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逆转这种状况呢? 假设你现在放好杯子,倒满水打算端起来喝。由于表面张力,看到几乎要溢出杯缘的水,你不禁喃喃自语:“啊~好幸福!” 杯里的水只要稍微倾斜,就会洒出来。这时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,你希望他怎么说呢?是不是像下面这种状况? “警告”太难理解,“直接鼓励”教养效果更好 当你把斟满饮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边,有人在一旁柔声提醒“轻轻地”,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?是不是认为对方“真体贴”?是不是会因为轻声细语的提醒,小心地端起杯子? 相反的,如果对方大喊:“不要打翻了!”你可能会吓得手忙脚乱打翻杯子。孩子也是一样。如果你对孩子说“轻轻地”,天真无邪的孩子就会照你所说的,慢慢、小心地倒水。把“轻轻地”这句话彻底传达给孩子,比“不要打翻”有更好的效果。因为它会成为“轻轻地就能做到”的正面暗示。 “不要……”是绕远路的思考方式。脑海中先出现打翻水的场面,然后修正为不要打翻。脑子里先想像了柠檬,然后再设法消除,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像。这个思考过程不仅麻烦,而且对孩子来说相当困难。既然如此,一开始就告诉孩子“轻轻地”,不是更直接了当吗? *以“保持安静”代替“不要吵闹”。 *以“慢慢走”代替“不要跑”。 *以“离开那里”代替“不要靠近”。 “正面暗示”做什么都顺利 *“不要打翻”让孩子联想到“会打翻” *告诉孩子“轻轻地”,他就能小心行动 *正面、直接地表明要求:“保持安静”、“慢慢走” 只要以正面的说话方式和孩子沟通,自己和孩子都能镇定从容地面对各种状况。
-
第二课、换个角度跟孩子沟通
我们肯定会记得,我们小时候做错事的时候,父母肯定会质问“为什么”!几乎变成口头禅,你会在什么状况下说这句话呢?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,脱口说出“为什么”。 “为什么?”“怎么搞的?”这是询问对方原因的疑问词。也如果你这样被人质问,会怎么回答呢?比方说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,这时如果有人问你“为什么打破碗”,你会怎么回答? 你也许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:“你问我,我要问谁呀……”又不是因为喜欢才弄破的,连当事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把碗打破。“因为一时手滑嘛!”“因为太烫了嘛!”被追问之下,只好绞尽脑汁找一个合理的藉口。而且当我们问别人“为什么”时,经常都带着怒气。我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,多半都气到额头爆青筋了。表面看起来是在问对方理由,但其实是带着厌恶及愤怒质问对方,听起来实在很幼稚。 质问会让孩子害怕,选择“说谎话” 质问“为什么”使对方害怕,让他在情急之下编造藉口。迫使对方捏造藉口后,我们又会再进一步责怪对方:“这算什么理由?”“不要找藉口!”冷静思考过后,我发现这是自掘坟墓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,只是在原地踏步罢了。那么,能够代替“为什么”的用词是什么?我们一起想想看。 “为什么”虽然是疑问句,实际上却在威胁对方。被问的人想找台阶下,只好千方百计找藉口。高中上学迟到时,老师生气地问我:“为什么迟到?”你猜我情急之下说了什么? “因为今天骑脚踏车逆风。”这种离谱的理由。想当然尔,已经火冒三丈的老师因此更加生气。被老师罚站在走廊的那一天令我永生难忘。有其他话语可以取代“为什么”吗? 如果你的孩子打翻牛奶时,改变一下处理方式:让孩子思考“怎么做”,比唠叨指责更好“怎么办呢?”当你问牛奶打翻了怎么办呢?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?是的,两个人拿了抹布来擦地板!虽然他们用干抹布擦地板,反而扩大牛奶泼洒的范围,但这和我质问“为什么”的情况简直南辕北辙。 你认为其中的差异是什么?没错,就是改变“疑问词”,当“为什么”被“怎么做”取代。也就是在提醒孩子用什么办法解决。“该怎么办才好呢?”“你认为该怎么做?”“有什么方法呢?” 有人这么问你,你会有什么反应?是不是自然而然开始思考“接下来该做什么才好?孩子会学着思考该采取什么行动,引导小脑袋瓜不停运转,即使他们想出来的办法,只是把地板弄得更脏也没关系。 当你基于某种缘故迟到时,若有人问你“下次该怎么做才好?”你是不是也会思考今后的迟到对策呢?例如将闹钟的声音调大一点、提早十分钟出门,或者是找出“顺风”的路线。只要你的对策成功,以后就不会再迟到了。这种做法比破口大骂“为什么迟到”积极多了! 逼问“为什么”只会让孩子学到找藉口搪塞。但是问孩子“该怎么做”,则是引导孩子采取行动的创意开关!孩子把鞋子穿反了、袜子没穿好、和其他孩子抢玩具时,这句话都能派上用场,得到比指责更好的教养结果。 “该怎么做”能引导孩子进步 “为什么”只会在原地踏步 “为什么”是藉口的催化剂 “怎么做”能把焦点放在“接下来的行为” “怎么做”是启发孩子创意的开关
暂时没有专家评论。。